生态工程系

当前位置:首页  旧版栏目  基层组织  生态工程系

一、发展概况

本系以本科生教育为根本,以科研促进教学,在学科建设、专业管理、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与科学普及等方面开展工作。

二、教育教学

目前,生态工程系承担着生态学本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承担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在学科教学、专业教育与实践技能形成了鲜明特色。

承担主要课程:动物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海洋生物与海洋生态学、生态工程、恢复生态学、湿地生态学、生物统计学、潜水与海底生物调查等。

三、科学研究

本系在水域环境生态学、水域生态修复与生态景观构建、水陆交错带湿地生态学研究、海岸带受损环境生态评估与评价、近海富营养化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有 “水域环境生态上海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研究服务平台,进一步推动科研社会服务能力,为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贡献力量。

本系成员获得过“曙光学者”、“浦江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农业领军人才”“杨帆计划”人才等称号,并承担了国家水专项课题(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国家海洋局科研项目课题(6项)、国家863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委与上海科委世博专项(1个)、上海市科委项目(10多项)等70多项纵向课题和200多项横向工程项目,总经费超过了1亿多元。发表论文600多篇,其中SCI论文80多篇,获国家专利60多项,正在申报30多项。先后获得了200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紫菜栽培、加工、出口产业链的开发)、2009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富营养化水域生态修复与控藻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2010年度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养殖海区大型海藻生态修复产业链研究与应用)、2010年度美国景观设计最高奖---综合景观设计杰出奖和西班牙2010年度最佳景观奖、2011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世博园水体生态景观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涉海工程生物影响与修复技术)、2017年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重要海域致病性细菌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示范)、2019年国家海洋工程技术二等奖(黄海浒苔绿潮灾害全周期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及应用)。2020上海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城市黑臭水体生态治理及水质提升关键技术装备及应用)

四、研究方向

1. 水域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与生态修复工程研究

该研究方向重点聚焦为水域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发和示范区建设及成果转化。已系统建立了河道富营养化水域生态修复成套工程技术,修复水体水质达到I-II类,透明度达到2-4m。建立的蓝藻水华快速清除技术、“水下森林”快速恢复技术、水域生态系统快速构建技术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在上海金山建立了示范基地,建立了一套完成的以食藻虫引导的水生植物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形成水下大面积沉水植被,以吸收水体中氮磷碳等富营养物质,通过生物匹配,建立稳定的人工生态系统,通过一定的调控技术,可以保持水体长期优质清澈。

2. 水域多维度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工程研究

主要研究水体生态保护,健康受胁迫、退化的机制、受损水体生态修复原理和技术体系。开展水环境污染防治与受污染水体生态修复工程、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景观水域规划与设计、生态型河湖构建技术、城市水域水质调控与维护管理;开展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风险控制,水生态健康与质量评价的科研和教学实验,以及智慧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补偿研究,以生态学、景观学、环境学与美学理论为指导,传承水文化,集成多学科,规划与设计,评估与管理,构建安全健康的水域生态景观,控制水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与水质,实现水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全面提升环境质量。

3. 水域生态渔业工程创新研究

建立了海水多营养层级IMTA综合养殖工程示范区,通过水生植物和贝类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示范区水质从劣VI类提高为I-II类,透明度由0.5米提升为2-3米,构建生态健康渔业水域系统。率先提出稻渔共作—池塘集合生态系统创新理论模式,简称“陆基生态渔场构建技术”,已将该技术提升为“宁夏稻渔综合种养3.0模式”;创新西北盐碱地区生态渔业发展模式,提高稻渔综合效益,提高池塘养殖产量和品质,促进土地盐碱改良,已成功建设10多个核心示范基地,推广面积达4万亩以上,获得“国家级稻渔示范基地”称号4个。

4. 近海藻华暴发机制及防控研究

该研究方向主要任务是开展黄海绿潮暴发和外来生物入侵机制和防控研究,协助国家自然资源部对黄海绿潮进行有效防控,揭示黄海绿潮暴发全过程、浒苔生长状态和生态环境等因子之间的关系。根据漂浮浒苔叶绿素含量及光合参数值,创建了黄海绿潮全周期浒苔生长状态评价体系,分为4 个等级;进一步结合黄海绿潮时空动态分布特征,首次将黄海浒苔绿潮暴暴发全周期划分为形成期、快速增长期、平稳期、衰亡期等4 个阶段,为黄海绿潮全周期监测和预警奠定坚实基础。创新并建立近海渔业资源海域基础设施固着型有害藻类无公害清除技术,建立固着型有害藻类高效采收模式,实现藻华灾害源头防控与治理。

五、师资力量

现有教师10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3名,讲师5名,博导2名,硕导7名。

主任:何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