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系

当前位置:首页  旧版栏目  基层组织  环境科学系

一、发展概况

环境科学系前身为上世纪90年代设立的水域环境学学科点,2003年设立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及服务社会等方面均形成了完善体系和特色优势。本系现设有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和环境科学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实现水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总建设目标,围绕水体生物监测、水体典型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价、污染物环境化学行为和生物转化、水域生态修复等方向进行理论探索和技术创新,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环境保护及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以及继续深造的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开展建设。

二、教育教学

环境科学系目前承担着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环境化学(双语)》、《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毒理学》、《水处理工艺设计》、《环境科学导论(全英语)》、《大气污染控制》以及《海岸带生态环境监测实习》等本科生课程。同时还开设了环境科学研究生课程《实用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环境毒理学》等等。其中《环境科学导论(全英语)为上海市全英语示范课程,《环境化学(双语)》课程是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系成员多次承担各级教改项目,发表多篇教改论文,所授部分课程被推荐为在线优秀课程优秀笔记好课堂等。

三、科学研究

在承担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环境科学系的教师们针对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和热点,以及我国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开展了多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目前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研究领域有:环境中疏水性有机污染物(HOCs)分析监测方法的建立、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生物累积和体内代谢行为、环境生态毒性效应、环境影响评估以及典型污染物去除工艺技术等,另外对于采用浮萍、微藻等水生生物进行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及生物治理工作也有涉及。系成员多次承担或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国家海洋局、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农委等设立的众多科研项目,教师近5年在国内外TOP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中SCI论文占30%以上。出版教材3部,申请并获批发明专利10余项,荣获省部级奖项1项,代表性成果转化2项。

四、研究方向

1. 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及环境毒理研究团队主要从事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分布、生物有效性及生物累积、复合污染物的毒性和食用风险评价的相关研究。团队以近海海域、养殖池塘、湖泊和河道等地表水体为研究区域,以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为研究对象,在建立高级仪器检测方法的基础上,明确持久性有机物在不同生物体内的富集和代谢,揭示此类污染物在主干食物链(网)上的传递和生物放大作用,并运用体外高通量细胞测试工具评价此类有机物的毒性效应和潜在风险;同时结合被动采样工具和方法,确定其在水体和沉积物中的生物有效性和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阐述该类污染物在水-沉积物界面的迁移过程,预测此类污染物在水生生物体内的累积特性并为水体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此外,团队还建立了多种有机污染物在海洋生物及人体内累积浓度和食用风险的定量预测模型;毒理实验研究发现持久性有机物PFOS通过影响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糖酵解或葡萄糖生成及一些脂类代谢对生物体肝胰腺和肝脏产生毒性效应,相关实验结果为海洋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管理、毒性评价与风险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2. 环境典型污染物的防控技术研发

典型污染物调控团队以受污染的近岸海域、湖泊、池塘、河流等地表水体和沉积物为修复对象,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及地质等手段,全面调控水域多相介质(上覆水、孔隙水、沉积物和生物)中营养元素、重金属元素和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最终使受污染水环境恢复健康,旨在为环境污染物的控制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为提升我国水环境质量提供帮助。近年来,团队探索了沉积物中多种典型污染物的修复固定及修复效果评价方法,建立了修复过程中生物炭投加的浓度-剂量效应模型;利用人工水草+内含纳米纤维膜的外置式生物滤器的水处理系统对养殖塘废水进行净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硫(S)掺杂的二氧化钛(TiO2)纳米光催化剂粉体(S-TiO2),该新型药剂能促使微囊藻毒素(MC-LR)的快速光降;此外,研究团队还构建了生物质-微生物耦合系统,实现了水体中多种复合污染物的快速同步去除。团队研究成果为环境中典型污染物的有效控制及去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3.健康养殖关键保障技术的研发

本研究方向主要围绕水产养殖生态调控、免疫防控等共性关键技术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近年来,针对我国水产品养殖过程中病害频发的现状,团队利用转基因蓝藻来提高对虾抵抗病毒的能力,研发了我国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型对虾疫苗;提出了池塘养殖生态调控新理论,建立了针对池塘水体浮游生物、水质理化因子的生态工程化调控方法,如靶向型植物源抑藻剂的研发;突破了对虾白斑病疫苗制备关键技术,建立了对虾转基因疫苗的工厂化生产工艺,并进行了工业化生产与转化,准备在浙江、江苏等地推广应用,可大大降低了对虾的发病死亡率。研究成果显著提高了我国淡水池塘养殖的技术水平,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师资力量

本系现有专任教师13名,其中教授3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3人,副研究员1人,讲师5人。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7名;拥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92.3%,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比例达53.8%。近年来1人次获得上海市东方学者,多人次获得优秀青年教师实习先进基地与个人优秀本科论文指导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校级教学名师”、“育才奖先进个人”、“最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等荣誉称号。

系人员组成:

主任:邵留副教授,联系电话021-61900431E-mail: l-shao@shou.edu.cn

副主任:凌云副教授,联系电话021-61900431E‐mailyling@sho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