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生态论坛(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测量方法

发布日期:2022-06-06

浏览次数:322

报告题目: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测量方法

报 告 人:韩博平 教授

主 持 人:何培民 教授

报告时间68 13:00-14:30

报告地点:腾讯会议(515-144-208

报告概要

在人类活动和全球变暖的双重作用下,全球尺度上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结构与功能变化。作为影响生态系统结构的关键要素,生物多样性需要定量化测量,以便合理地度量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科学领域最重要和基础的概念之一,涉及多个层次和不同侧面,多维性增加了生物多样性测量和使用上的模糊性和难度。在过去100年里,全球生态学家和系统分类学家已发明或构建了大量生物多样性指数,包括很多合理的测量指数。但由于使用习惯及对生物多样性定义模糊性的有意和无意忽视,导致在生物多样性分析及保护区规划应用上,人们常常广泛使用那些并不反映多样性的测量指数与方法,从而降低了生物多样性概念的严谨性,影响了我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功能认识的自信度。学术交流报告将从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着手,通过对分类多样性、功能多样性与谱系多样性的解析,帮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测量的本质及其生态学基础与数学逻辑,掌握生物多样性测量的基本方法,了解生物多样性测量领域的研究前沿。

报告人简介

韩博平,暨南大学生态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水生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生态学科负责人。1999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岗位,先后在捷克科学院生物数学实验室工作、芬兰环境评价中心和西班牙巴塞罗拉大学、法国第六大学开展合作研究。先后担任第十、十一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学部生态学科组成员,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学会理事,以及《Hydrobiologia》顾问、《湖泊科学》副主编等。以热带亚热带水体浮游生物种群与群落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生物多样性、生物地理学及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藻类光合作用领域,建立了基于光合机制的初级生产力计算模型(Han Model)以及 Droop-Han Model),出版《藻类光合作用机理模型》(科学出版社)。先后出版英文著作2部,中文著作6部;主持翻译教材2部(《湖泊与池塘生物学》,2015,高等教育出版社;《湖沼学导论》,2018,高等教育出版社),翻译科学名著:《生物多样性:测量与评估前沿》,2019,科学出版社);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1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