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学生开展垃圾再分类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日期:2021-09-08

浏览次数:214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两年来,生活垃圾三增一减成效显著,垃圾分类深入人心,已经融入了大多数居民的生活习惯,成为全民参与的新时尚。为更有效地减少垃圾,实现充分资源化利用,临港地区准备对垃圾分类进行升级,实行二次分类,使垃圾真正达到资源化、减量化。

为积极响应干湿垃圾再分类号召,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副教授詹艳慧带领六位研究生和两位本科生开展“减塑前行,引领干垃圾再分类新风尚”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包括对干垃圾中塑料种类质量调查统计、对干垃圾再分类居民意愿调查、生成塑料垃圾可回收再利用报告三个部分。

7月中旬,实践团队对居民家庭、学生寝室、校园垃圾站等三个典型单位对干垃圾中的塑料种类和质量进行调查。调查中发现,市民积极响应和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进一步强化源头减量、分类投放、回收利用和硬件设施建设。在家庭小区、学生寝室及垃圾站点,垃圾分类投放井井有条,塑料垃圾在生活干垃圾中占相当大比例。干垃圾进一步分类优化,对于提升资源化效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突出作用

7月下旬,在查阅文献资料、讨论设计问卷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区的人群开展干垃圾分类意愿调查。调查采用线上问卷的形式进行,从是否严格执行垃圾分类政策、对塑料制品的使用频率、塑料垃圾产生量和处理方式、塑料垃圾是否对环境和个人健康产生影响、是否关注可降解塑料制品等方面入手,了解居民对干垃圾再分类的意愿。另外,在校园内采用纸质问卷形式调查师生垃圾再分类意愿,并宣传塑料垃圾再分类的意义和作用。倡导减少使用塑料或使用能降解、无污染、可循环的新型塑料,从源头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通过细化源头垃圾分类方便末端卡及处理,实现充分资源化利用。垃圾再分类后,进入末端的垃圾种类、产量和理化特性发生明显变化,可简化垃圾预处理工艺,资源化处理更具可行性,也将减少塑料垃圾焚烧产生的二噁英、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微塑料颗粒污染。通过宣传,同学们纷纷表达了积极推进塑料垃圾分类的意愿,争做生态文明的传播者、践行者和守护者。

垃圾分类既是日常生活小事,也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资源节约使用,是设美丽中国、生态中国的重要举措,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强调,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上海要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办好。垃圾再分类是实现无废城市建设管理的创新突破,应全面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垃圾源头减量、全程分类、细化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通过这次暑期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体会到向公众宣传干垃圾再分类理念,普及环境知识,提高公众环保参与度,是环保人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今后要努力学好本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为国家的生态环境建设做贡献。

(撰稿:陆宇倩;摄影:李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