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 | 建设生态文明共同体,培养绿水青山守护人

发布日期:2021-07-02

浏览次数:46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上海海洋大学环境功能材料与污染控制科研育人团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厚植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科研育人的全过程,聚焦生态环境和功能材料交叉领域,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美丽海湾及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建设,构建了基于“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科研育人质量全过程保障和提升体系,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育人成效。

潜心育人,扎根基层,书写别样青春答卷 

团队教师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将德育融入到科研育人的全过程。从新生入学交流,到课程教学活动,到科学研究,再到就业指导等全过程、全方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团队一贯重视成员的师风师德建设,始终把政治站位和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团队负责人林建伟教授曾获上海海洋大学师德标兵、育才奖、优秀研究生导师、大学生创新活动优秀指导教师、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高春梅副教授曾获上海海洋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育才奖、本科实习教学先进个人等荣誉;于飞副教授得到了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的资助;邢云青副教授曾获上海海洋大学育才奖、本科实习教学先进个人等荣誉;黄宏副教授曾获上海海洋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詹艳慧副教授曾获上海海洋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

同时,团队培养了一批勇担使命、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毕业生。2016级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王丹赫,积极投身于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研究中,成为中国南极科考人中的新生力量。2017级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俞阳,响应国家“趁年轻,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硕士毕业后放弃在一线城市就业和落户的机会,以选调生的身份回到家乡,扎根基层,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书写别样的青春答卷。团队指导的上海市大学生创新项目负责人、2005级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张何欢,响应号召作为西部志愿者扎根基层,投身扶贫事业,表现突出,被评为2021年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2016级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王丹赫南极采样(左) 上海市大学生创新项目负责人2005级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张何欢(右)

创新模式,科教融合,续写生态文明华章

团队积极探索科教融合育人的新模式,基于学科主线优化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科研育人实践内容,完善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构建了本科生导师-研究生导师-思政工作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互动机制以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为生态环境学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团队累计指导40余项大学生创新项目,含国家级4项、市级26项;指导6项优秀本科生进实验室项目,本科生参与发表论文超过20篇;2名本科生分别获得2019和2020年度全国高校环境类专业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本科生科创项目获得第八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暨2019年国际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邀请赛二等奖、第三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互联网+文化创意类一等奖、第五届 “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环境设计类一等奖等奖项。

团队指导13名硕士研究生获得“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称号,10名硕士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发表国际知名环境类期刊学术论文30余篇,入选ESI高被引和热点论文1篇。4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被评为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硕士研究生参与申请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4名硕士生的学术论文被全国研究生环境论坛所收录,其中2人获得口头汇报二等奖,1人获得三等奖,1人获得优秀海报奖。指导研究生荣获第三届“汇创青春”上海市大学生文化创意类作品展示活动环境设计类三等奖,第二十四届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科创杯”发明创新三等奖。


团队学生所获部分荣誉


(撰稿:林建伟、袁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