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5-17
浏览次数:6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他提出和阐释了“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经验的哲学概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表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也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好、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运用这一强大思想武器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指引。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不断发展的实践进行创造性运用,进而进一步总结、提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推演式发展,绝不仅仅停留于书斋式研究,而是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创造性运用,在同中国具体实际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推动其创新发展,用以指导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在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的实践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总结出“六个必须坚持”的。
“六个必须坚持”与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全过程,共同构成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而“六个必须坚持” 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表达。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群众史观和认识论,继承和发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群众路线,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强调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推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继承毛泽东提出的独立自主思想、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的事情……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思想,强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坚持历史自信,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发展建立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自立自强,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总结百年来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经验,强调新时代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基本态度和基本逻辑。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认识论基本原理,继承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等基本观点,强调理论创新是在研究和处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复杂问题的实践中实现的。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运用普遍联系的辩证法原理,强调正确处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各种辩证关系,创新了新时代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等基本原理,彰显“天下大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在新时代全球治理方面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精髓
“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坚持和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深刻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丰富内涵。
(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这一本质属性在新时代的新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足点和本质特征,是其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人民至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坚持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鲜明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坚持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最根本的是坚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把人民群众作为阅卷人、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的价值观即共产主义奋斗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新表达。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造福,目的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强调走自己的路,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精辟阐释了自信自立的丰富内涵。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普遍的规律性即共性,但是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具体实际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其发展的具体形式和具体道路又具有多样性。所以,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模式,每个国家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开创自己的发展道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坚持走自己的路,这是自立自主的精髓。
走自己的路,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和重要经验。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三大活的灵魂之一。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面对党内和社会上不少人在道路问题上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不足,对党和国家前途忧心忡忡,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果敢抉择、攻坚克难,以超高的智慧和巨大的勇气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功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从毛泽东同志到习近平总书记,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根本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历史继承性和人民群众实践创造性的统一。中国历史、中华文明发展到今天,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既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顺应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把握中国近代以来发展的逻辑,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这一重要论述阐释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守正创新的丰富内涵。
中国共产党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以上“三个坚持”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根本经验的总结,任何时候都必须牢牢坚持,不能松懈,不能偏离,只有这样,才能在前进道路上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守正不是“守成”,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时代在变,实践在发展,理论必须在坚持守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新才是科学理论保持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守正创新的理论成果。
(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揭示了推动理论创新的基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直面问题的理论结晶,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明确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把社会不断推向前进,以宏阔的现实关怀指引时代的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其中,既有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也有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格局深刻调整的重大问题以及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从面临的各种问题出发,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创新了新时代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这一重要论述阐释了运用发展普遍联系基本原理的重要性。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世界上的每一个事物或现象都同其他事物或现象相互联系着,没有绝对孤立的东西。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坚持系统观念不仅是事物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这一基本观点的要求,更是当今时代和实践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风险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从系统观念出发处理各种复杂关系,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科学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在新时代伟大实践和伟大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号召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体现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阐释了如何看待世界及怎样推动世界发展的基本观点。
“胸怀天下”不仅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也是对待世界的一种态度,体现了一种建设美好世界并为人类谋进步、谋大同的情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能独立存在。近代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人类历史逐渐向世界历史转变。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人类历史步入以全球化为标志的历史阶段,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交往和合作越来越紧密。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出现危机,会迅速连累其他国家甚至全球出现危机,可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胸怀天下”体现了“义利观”“和合文化”“协和万邦”“天下大同”“亲仁善邻”等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是中国人天下情怀和整体思维的当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胸怀天下观继承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天下”思想,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立足于回答“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提出并阐释了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这一全球治理观既有深厚思想支撑,又提出了具体实现路径。它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统一,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相统一,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人类进步事业相统一,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与为世界人民谋福祉相统一,积极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三、在新征程上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强大思想武器。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不断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善于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更好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洞察时与势、危与机,善于审时度势,化危为机,积极识变应变求变。牢牢把握历史主动,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要善于运用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一系列重大关系,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发展动力和活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使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彰显、前景更加光明。要善于运用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敢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善于运用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时刻保持箭在弦上的备战姿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迎接各种挑战,对各种风险见之于未萌、化之于未发,防范各种风险失控蔓延,坚决防住系统性风险。要善于运用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国际形势,运用战略思维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国际关系,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推动文明互鉴,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推进人类进步。要善于运用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既注重解决好出现的新问题,又注重解决好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使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总之,以“六个必须坚持”为核心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自己的看家本领,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