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 | 寻找红色延安精神 传承艰苦奋斗优良传统

发布日期:2022-09-03

浏览次数:244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据地,勤劳勇敢的老区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哺育了中国革命。延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总后方,在物资极其短缺的情况下,广大军民开展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延安更是毛泽东思想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圣地,大多数论述思想问题、政治问题、军事问题、党建问题的文章都在此地完成撰写。

为深入了解党中央抗战时期在延安的工作学习内容,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延安精神,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社会实践团队由段轲指导,展开了以“寻找以延安精神为代表的艰苦奋斗精神”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分工合作,部分成员前往延安实践学习并摄影记录,其他成员积极参与线上学习讨论和书面总结工作。

参观纪念馆 初探延安精神

八月初,实践团成员驱车到达延安,宝塔山顶高高耸立的宝塔映入眼帘。它是革命圣地的象征,是延安市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如若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尽收眼底。

宝塔山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将历史文物与革命旧址合二为一。早在盛唐,韩琦、范仲淹就在宝塔山屯兵设寨,戍边御敌,留下众多文物古迹。到了明清时期,宝塔山庙宇林立,红极一时。到了近代,宝塔山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红色首都延安的标志和象征闻名于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延安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宝塔山也成为中外游客到延安旅游的热点。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登临宝塔山。

之后,团队成员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深入学习延安精神。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出了大量珍贵革命文物、文献和照片。400多米的展览大厅展出1000多幅历史照片和800多件革命文物,展现了1937年10月至1948年3月将近12年间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印象最深的是结合声光电等现代化表现手法,陈列大厅以700余幅照片、近千件革命文物及雕塑、油画、图表、场景,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党中央及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的艰苦岁月。

不登泰山不识天下之绝,不登长城不知中华之伟,而不去延安纪念馆则不明“红色之艳”。延安革命纪念馆就是20世纪中国辉煌的聚光点,如今是最为生动的教材,是向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教育的重要基地。

探访红旧址  追寻红色记忆

8月21日,团队成员探访了杨家岭与枣园革命旧址,追寻红色延安精神。

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西北2公里处的杨家岭村,是中共中央领导在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间的住处,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在这里开展。旧址内保存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的旧居窑洞和中央大礼堂、中央办公厅大楼,以及中共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旧址等建筑。

进入杨家岭,成员们首先参观了中央大礼堂。主席台上毛泽东和朱德的侧面画像悬挂正中,环形标语写着“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24面党旗熠熠生辉,代表着当时党已度过了24年光辉历程,隔壁展厅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光辉历史。随后成员们又依次参观了中央办公厅、伟人故居。杨家岭是延安精神形成发展的集中见证,陕北的艰苦生活并未磨灭先辈们的革命意志,反而让他们带领党和人民闪耀出了辉煌的光芒。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没有老一辈革命家的努力奋斗,也不会有今天的和平与繁荣。

枣园位于延安市城西北8公里处,曾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这里原是一家地主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成为中央社会部驻地,遂改名“延园”。1944年至1947年,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

刚进入就看到“枣园”石碑,石碑不远处就是“幸福渠”。成员们依次参观了中央书记处小礼堂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的故居。毛泽东故居位于枣园东北半山坡上,与周恩来、刘少奇左右为邻。在延安时期,他们引导和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勇往直前、前赴后继,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里每一处都象征着领导人开展革命的艰辛与不易,种种生活遗迹无一不彰显他们当时生活上的贫苦与精神上的富足,一草一木都散发着神奇的力量。虽时光荏苒,但延安精神永存不朽。

终寻南泥湾 奋进永远向前

南泥湾位于延安市宝塔区东南45公里的狭窄山谷里,是延安的风景名胜之一,也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在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开始了披荆斩棘、开荒种地的历程。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战士们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边训练战斗一边生产,既保卫了延安南大门、保证了党中央安全,又保证了党中央后勤生活给养,为人民军队和抗日根据地树立了光辉旗帜。

八月末,团队成员前往南泥湾革命旧址调研学习。大生产纪念馆中陈列着南泥湾发展史,斑驳的老照片与诸多文字诉说着八路军的坚强意志和艰苦奋斗精神。八路军初到南泥湾时,四周是荒凉山坡和原始森林,几十里没有人烟,村镇上只有几户人家。由于当时严峻形势,八路军毅然决然地在这里风餐露宿,开始了大生产运动。他们自己纺线,搞起畜牧饲养,解决了吃肉、穿衣问题。经过三年多的开垦,终于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这里陈列的每一件革命物件都在无声地歌颂着那段伟大的峥嵘岁月,彰显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在延安寻访中,实践团队感受到这里到处充满浓厚的革命精神底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延安精神内核早已融入中华民族血脉中。延安精神不仅适用于当时,也适用于现今与后世,将永远激励中华民族奋勇前进。学习与发扬延安精神对于当代青年努力奋斗,完善自我,贡献国家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青年们应当牢记艰辛而光辉的历史,努力担负起新时代大任,将延安精神传承下去!

(撰稿:姚何远;摄影:姚何远、张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