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 感谢有你”系列报道之五十一(张建恒):教师的使命就是上好每一堂课

发布日期:2021-09-11

浏览次数:451

张建恒,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教师,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2012年10月-2013年4月,参加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2013年10月-2014年4月,赴美国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从事海藻繁育生物学研究,2015年9月-2016年9月,受学校委派前往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司挂职锻炼,从事海洋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现为生态工程系副主任,国际藻类学会会员,《Algal Research》《Aquaculture》《Ecological Indicators》《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海洋学报》《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等中英文期刊的审稿人。

课程建设,专业育人

张建恒是学校生态学专任老师。他常常说,每门课授课时间是有限的,应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容获取尽可能多的专业知识,所以应“上好每一堂课”。然而,课本知识是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建设是知识传递的工具,因此课程建设是上好一门课的基础。此外,课程建设应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吸收相关领域最新的理念,并与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结构相融合,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特色人才。

为了进一步把课程做成精品,张建恒几乎把自己任教的所有课程都开展了建设,积极争取上海市和学校课程建设项目,不断尝试改革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目前他任教的课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从最初普通专业课程,逐步建设成为校级和市级重点建设课程,入选线上线下优秀教学案例,2020年获得校级一流本科课程,他甚至请专业制作团队把实验内容拍摄成了微课,极大提升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他所任教的另一门专业课《环境生态学》也已建设成为市级重点建设课程。

张建恒多次参加教师讲课比赛,连续两年获得校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并获得上海市青年教师比赛三等奖,他将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心得整理成文,近4年发表7篇教改文章。他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学会了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他也不断思考在学校建设“双一流”“地方高水平大学”高校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如何适应新时代的高校教育。

注重实训,实践育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提高学生的实验实训能力,才能未来的人才竞争中站稳脚跟。张建恒结合自身科研方向,依托科研项目,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创新项目的申报。让本科生提前进入到实验室,不仅有利于创新项目的开展,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还可以提前感受研究生生活面貌。很多本科生的创新实验得到各方的认可,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学科竞赛奖励,有些学生还发表了多篇文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他们开启新的人生经历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位本科生大二上过张老师的课程后,便开始跟随他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优秀本科生进实验室项目、挑战杯、互联网+、汇创青春等多个学科竞赛,经过3年的培养,这位本科生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甚至一些技能超过了当下的研究生,成功获得保研资格,进入了新学府继续深造。

提升思政,铸魂育人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立德树人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教师肩上。张建恒说,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更是传递精神文化,正所谓“有德无才,才不足以助其成;有才无德,德必助其奸”,所以对于人才的培养,必先修德。他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并引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得可贵品质。

虽然他任教的时间不算长,但他已经开展了很多课程思政研究,开展了以《生态伦理学》课程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2017年,张建恒依托自身参与南北极科学考察的经历,开设了《极地探险与科考》全校任选课,同年成为校级思政建设课程,2021年该课程再次获得思政教育示范课,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探索思政教育与实践。2021年,张建恒申报的《大国海洋:海洋权益与极地探索》获得上海市委组织部、市教卫工作党委组织的上海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精品课程,全市市属高校仅有12门课程入选,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