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深海微生物组与生态系统国际会议暨第五届深海生物地球化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海洋大学落幕

发布日期:2025-10-30

浏览次数:10

10月24日,为期两天的第二届深海微生物组与生态系统国际会议暨第五届深海生物地球化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海洋大学落下帷幕。本次研讨会由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生态环境学院主办,上海市教委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和教育部极端海洋111引智项目支持。

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李晓飞教授致辞,对研讨会给予高度肯定和期望,对各位专家表示诚挚欢迎,鼓励参会者勇于提出问题,积极交流讨论,共同推动科学研究的边界拓展。他希望本次会议碰撞出创新思想的火花,催生出原创性科研成果,为学校师生搭建更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推动深海科学发展与全球海洋治理贡献新的智慧与力量。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全球的顶尖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包括丹麦皇家科学与文学学院院士、南丹麦大学Ronnie N. Glud教授,瑞士巴塞尔大学Moritz F. Lehmann教授,西班牙海洋科学研究所Josep M. Gasol教授,CSIC海洋科学研究所Xosé Anxelu G. Morán教授、Ramiro Ernesto Logares Haurie资深研究员,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Taichi Yokokawa副教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鑫研究员、王敏晓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袁力赟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重点实验室李轩研究员,厦门大学王为磊教授,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吴法柏教授,天津大学汪光义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林巍研究员,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廖丽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马黎萍教授、董宏坡研究员、许一副研究员,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董西洋研究员,上海海洋大学王旭东副研究员,浙江大学吴斌教授、章春芳教授,中国地质大学石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李春阳教授,河南大学蒋宏忱教授等。

研讨会围绕深海微生物组与生态系统、深海与极地生命过程、物质循环机制及深海资源等前沿科学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涵盖不同时空角度、多个研究方向,包括深渊生命与元素循环、微生物在缺氧环境中的甲烷氧化作用、深海古菌与真核生物起源演化、冷泉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海洋微生物抗性组与抗生素耐药性、深海原位探测技术开发与应用、海洋微生物群落结构与代谢功能的垂直分布规律、热液微生物天然产物发掘策略、极地微生物的适应演化机制,以及全球海洋中浮游真菌、磁敏细菌、碘循环等新兴研究领域,还展示了海洋数据资源平台建设与模型模拟在深海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各位专家报告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

除口头报告外,研讨会还以海报形式展出20余份专业教师和研究生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是他们在各自领域的研究新进展,也是他们科学探索热忱和不断拓展知识边界学术能力的体现。与会专家对研究生海报进行评比,最终选出三张最佳海报,在闭幕式上由Ronnie N. Glud教授为获奖学生杨玉雪、肖雨、包天强颁奖。

本次研讨会促进了学校与国内外科研人员交流和跨学科合作创新,提升了海洋科学学科的国际化水平,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海洋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贡献海大智慧与力量。

(撰稿/摄影:储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