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课堂 | “红海滩”助力滨海盐碱地生态修复

发布日期:2024-08-02

浏览次数:10

漫步盐碱滩,播种修复新希望。热情洋溢的夏日里,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生态环境学院的6名研究生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上海南汇东滩盐碱地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不畏酷暑,深入探索盐地碱蓬在盐沼湿地生态修复中的关键作用,用行动彰显青春与责任的结合,为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注入新的活力。

青春力量  共绘“红海滩”生态新篇章

我国沿海滨海湿地退化较严重,利用盐生植物进行生态修复是我国沿海滨海湿地生态恢复的一项重要举措。去年同期,学长学姐们在南汇东滩滨海湿地开展了创新保护物种多样性模式生态调研暑期实践,利用盐生植物进行生态修复,保护盐地碱蓬植被。他们深入分析了上海市滨海湿地中盐地碱蓬种群退化的原因,探索了恢复红海滩碱蓬的方法。今年,新一届社会实践团队接手前人工作,继续推动临港“红海滩”生态屏障建设,为滨海盐碱地的土壤修复提供支持。

初次亲眼目睹盐地碱蓬,团队成员陈柳萍赞叹道:“红色的碱蓬枝叶如同一抹点缀在荒芜土地上的色彩。”

“等到秋天来临,你会看到一片‘红海滩’,非常壮观。而且盐地碱蓬的颜色会随着土壤盐度的变化而变化,盐度越高,叶子就越红,盐度低则呈现绿色。”蔡璐伊对盐地碱蓬的特性非常了解,她解释道,“这种色彩变化是由于叶子中的甜菜红素的作用。在高盐环境中,甜菜红素生成增多,叶子便呈现出鲜艳的红色。

危机应对  滨海盐沼生态修复新征途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外来物种的入侵、海岸工程的大规模建设以及人类围垦活动的不断扩张,海洋环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污染压力,滨海盐沼生态系统陷入严峻的危机之中。这些综合因素导致滨海盐沼湿地面积急剧减少,湿地景观遭受破坏,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完整性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它重要的碳汇功能也显著削弱,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与影响。

马绍祖解释了为何选择上海市南汇东滩滨海湿地作为实践地点,并选定盐地碱蓬作为保护对象:“该地区沿岸土壤盐碱含量高,非盐生植物难以生存,植被群落单一且容易受到破坏。盐地碱蓬作为‘先锋植物’在盐碱地修复中功不可没,同时还是上海市滨海湿地的土著植物种群之一。它能够以其独特的盐生结构深深扎根于潮滩,不仅自身茁壮成长,还能引领其他植物在盐碱地上生根发芽。随着碱蓬茂盛生长,潮滩上的有机质逐渐积累,加速了土壤改良进程,并发挥碳汇功能。因此,研究盐地碱蓬的土壤修复能力有助于改善滨海湿地土壤状况,丰富该地区植物群落的多样性。”

科学探索  盐地碱蓬生态修复显成效

团队成员在湿地展开调查,专注观察盐地碱蓬的生长情况,并进行了土壤湿度、盐分、pH值及空气温湿度等关键生态指标的测量,采集土壤和水样进行化验分析。通过对湿地土壤的分层采样,从表层到深层细致分析盐分分布和有机质含量,深入探讨盐地碱蓬对土壤改良的作用机制。

此外,团队还设立了多个对照组,包括自然恢复区、无盐地碱蓬种植区和不同种植密度的盐地碱蓬区,通过对比分析科学评估了盐地碱蓬在生态修复中的具体效果和贡献。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理解滨海盐沼湿地的动态变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持续前行  团队深耕盐地碱蓬修复之路

返程路上,朱雨涵由衷感慨道:“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每一个体对生态平衡的不可或缺性。”

队长王静雯表示:“盐地碱蓬是滨海湿地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旅游资源,它呈现出鲜红的湿地生态景观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观赏,在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时创造生态经济价值。通过与盐地碱蓬的互动与合作,我们不仅为滨海湿地的生态恢复添砖加瓦,更在实践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未来,团队将继续秉持对自然的敬畏心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探索更多科学有效的生态修复方案,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他们相信,盐地碱蓬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滨海地区生态修复的重要推动力量,为保护我们共同的蓝色家园,贡献更多的绿色希望。

(撰稿:王静雯 陈柳萍 李敏;摄影:蔡璐伊 马绍祖 朱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