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23
浏览次数:10
10月21日,第八届中国生态文明大讲坛“守护家园水生态安全”分讲坛在上海海洋大学成功举办。本次讲坛由中国生态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上海市生态学学会及上海海洋大学联合主办,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生态环境学院、上海市生态学学会水域与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上海市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宋坤主持。来自复旦大学、河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和200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坛活动。
上海海洋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张建恒在致辞中指出,本届大讲坛对助推学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科普工作协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他强调,作为113周年校庆重要学术活动,讲坛为校庆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增添了强劲动力。
海洋科学与生态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施永忠在致辞中强调了水生态安全在国家生态安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介绍了学校在湿地修复与水域生态修复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效,以及通过各类科普活动持续传播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际行动。
现场座无虚席,学术氛围浓厚。讲坛围绕“水生外来物种入侵与生态修复”等议题展开学术研讨与交流,多维度深入诠释了“守护家园水生态安全”的论坛主题。专家们结合前沿研究与生动案例,层层递进,从宏观生态修复到具体入侵物种防控,全方位呈现水生态安全的科学图景。
复旦大学贺强教授将滨海湿地视为“生命体”,提出“综合医院”式的生态保护修复框架,包括去除威胁因素、重建生境条件的“外科式整治”,利用和优化多物种互作关系的“内科式调控”,以及强化健康系统抵抗力的“预防性保护”等三类策略。他强调,尽管当前措施减缓了小尺度上的人类活动影响,但区域性、全球性的生物入侵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存在加剧态势。他提出,生态保护修复应像拥有多个不同科室的综合医院那样,根据威胁因素和退化程度采取多样化、针对性的修复策略,推动生态学科学理论转化为保护修复实践,为湿地健康提供持续动力。
上海海洋大学张饮江教授围绕入侵物种福寿螺,系统解析其形态特征、繁殖特性、生态习性、入侵机制及蔓延扩散的危害,并指明了阻控其定殖与扩散的关键要点。他创新性提出“六用”防控综合策略,介绍了预测、预报与预警技术,分享了兼具安全高效、生态绿色、科学精准的防控实用技巧和多维度管控创新技术,评估了资源化合理利用途径及其在效率与安全性方面的表现,为“分区-分类-分阶段-分需求”因地因水制宜优化水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全要素全过程联防联控与生态修复,增强生物多样性,以生态安全格局保障高质量新发展格局。
河海大学崔键研究员强调,水生植物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指标,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生态价值。从《诗经》中记载的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到具有捕虫功能的狸藻,我国多样化的水生植物共同构筑了一个诗意盎然的水下生态系统。它们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鲜活载体,更是生态系统的天然守护者,在净化水质、调节水文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水生植物家园立法、生态修复技术、水生植物专园等系统性措施和典型案例介绍,他鼓励公众参与,共同守护这些“绿水青山”的生态基石,全民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上海海洋大学吴惠仙教授在报告中梳理了外来有害生物的概况与应对策略。她指出,这些生物通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传入新环境并繁殖成灾。作为航运大国,船舶压载水是我国面临的主要入侵风险之一。她介绍,自2019年《国际船舶压载水及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在我国生效后,我国已构建起“立法+技术”双重防线:不仅完善了法律法规,更建立了一套涵盖试验、验证与应急研究的技术服务体系,从而全面防范生物入侵风险,在保障生物安全的同时也收获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推动了相关产业升级与市场拓展,实现了生态与发展的共赢。
上海海洋大学唐首杰在报告中指出,齐氏罗非鱼已成为我国南方水体中破坏力较强的外来入侵鱼类,广泛分布于多个重要水域,在强光、高温环境下易形成高密度种群,威胁本土鱼类与生态系统安全。为此,赵金良团队构建了一套综合防控体系,通过系统采样和MaxEnt模型预测罗非鱼适生区域,推动eDNA技术用于早期预警和监测,并探索将捕获的罗非鱼资源化利用于水环境治理,形成“防控-利用”闭环技术。唐首杰进一步指出,通过协助地方政府制定防控行动计划,推动公众参与社会监督,实现全流程防控,可有效阻击外来鱼类入侵。
专家报告结束后的互动环节,与会师生们踊跃提问,就技术细节、应用前景与潜在挑战进行了深入交流。贺强教授和师生们探讨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问题,引用《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研究:以深圳湾为例》案例和数据,强调了修复目标、任务、范围、技术指标和关键技术的重要性。他指出,恢复生态系统时应以实际功能需求为核心,综合考虑历史状况和生态系统演化趋势。卲留副教授和师生们讨论了水草在水体污染修复中的作用,针对河道重金属污染问题提出采用综合技术路线,不仅依赖水生植物修复,还应采取吸附材料或其他辅助措施预防因水草死亡导致的重金属释放,以控制二次污染,确保修复过程稳定安全。
本次讲坛系统梳理了当前水生态安全领域面临的核心挑战,展示了一系列创新科研成果与解决方案,成功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为共同守护绿色家园凝聚了共识与力量。
(撰稿:王佳莹,摄影: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