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5-27
浏览次数:10
5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主办,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院、海洋科学与生态环境学院承办,全球华人海洋生物学家协会有限公司协办的“2025年中国海洋湖沼学会青年科技论坛”在上海海洋大学成功举办。此次论坛以“全球变化下的海洋与湖泊”为主题,聚焦学科前沿与青年成长,吸引了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参与。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上海海洋大学校长万荣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李超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秦松,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张运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叶乃好等领导出席论坛。论坛开幕式由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沙忠利主持。
王凡在致辞中系统阐释了学会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战略定位。他强调,青年科技工作者是海洋与湖沼领域的未来脊梁,学会将以青年科技论坛为纽带,推动跨学科交叉合作,助力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为科技自立自强注入青年动能。
万荣代表学校对来宾表示欢迎。他指出,海洋与湖沼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学校聚焦特色发展,围绕深海、远海、近海三大方向,为增强国家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不懈探索。他希望各位专家在开展学术交流的同时,对学校的海洋学科建设提出宝贵建议,大家携手共进,共同为我国海洋湖沼科学事业添砖加瓦,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论坛设置“特邀报告”与“主题报告”两大板块,既有战略引领的宏观视角,也有深耕细作的技术探索。
特邀报告环节,论坛特邀王凡研究员、秦松研究员、张运林研究员、李超伦研究员,以及上海海洋大学方家松教授分别以“海洋跨圈层过程新认知及其对气候变化、宜居地球、生命起源的启示”“新时期的科技大海洋与青年勇担当”“我国湖库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成效与风险挑战”“深海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进展与挑战”“DOME:生命密码、气候变化与大国战略的交汇点—理论突破、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为题作了特邀报告。
主题报告环节,叶乃好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周磊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汪亚平教授、宁波大学李成华教授、中国海洋大学许博超教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汪嘉宁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张海滨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鹏研究员、上海海洋大学杨金龙教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张涛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甘波澜教授、山东大学李远宁教授、上海海洋大学罗敏教授、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孙鲁阳研究员等14位专家以“巨藻(Macrocystis pyrifera)增养殖及其资源化利用潜力”“地学知识图谱:海洋化学要素数据重构”“人类活动影响下长江口海域的近代低氧历史演变”“刺参细菌性病原灿烂弧菌致病的分子机制”“我国近海海底地下水排放及对营养盐的贡献”“西太平洋深层环流的观测研究”“深渊底栖生物多样性与环境适应”“海洋仪器污损防护技术”“海洋无脊椎动物幼体附着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岩石圈-软流圈界面形成的新机制-北冰洋的电磁观测证据”“西边界流延伸体区海洋中尺度动力过程的气候效应”“重建后鞭毛生物生命之树”“深渊海底碳循环”“测序组学与拉曼组学在海洋生态评估与海洋生物环境适应机制研究中的探索”为题作了主题报告。
论坛报告精彩纷呈,与会专家学者、学生与报告人从技术细节到应用前景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思维碰撞的火花贯穿全场,大家受益匪浅。
论坛期间举行了“2024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证书颁发仪式,王凡为主要完成人代表颁发了证书。
此外,论坛特设的“青托博士生专项交流会”为青年学子提供了与领域专家“面对面”机会。山东大学李远宁教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鹏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孙鲁阳研究员、上海海洋大学杨金龙教授等担任指导人,对青年关切问题答疑解惑,为人才成长注入“智囊动力”。
此次论坛是学校服务国家海洋战略的一次生动实践。未来,学校将进一步聚焦极端海洋过程、生态修复等特色方向,为培养更多‘懂海洋、爱海洋、强海洋’的青年科技人才贡献力量。
(供稿:研究生院 海洋科学与生态环境学院)